優游墨海文人風---與蔡明讚先生一席談2007 05 30
走進專賣文房四寶的筆墨莊,隨手翻閱書架上有關書法比賽、名家個展或大小書會聯展的專輯,常常可以看到「蔡明讚」或「適評」先生寫的序文、書評、書論,以及修復的名家碑帖、再版的「中國書法史新論」、「書法的趣味」等等,還有國民小學書法課本以及散見於報章雜誌的文字,蔡先生的名字幾乎舖天蓋地出現在與書法相關的書籍中。勤於筆耕已二十多年,發表的篇章論著少說也有一、二百篇,超過一百萬字,這實在是個驚人的數字。
個子不高,聲音不大,行事風格十分低調,不疾不徐優游從容,一團和氣的他, 胸襟朗闊親和力十足,平時客客氣氣地,總是謙虛地說:「寫得不好、寫得不好。」「哪裡,哪裡,不過是隨便玩玩罷了。」但是關鍵時刻,卻又別具隻眼敏銳犀利;天大的難事到他手裡,總是輕而易舉迎刃而解,再多再雜的麻煩,他也耐心地抽絲剝繭去繁刪蕪。這大概是因為長期主編《書法教育》、為報刊撰寫專欄,平日熱心推廣書法教育,舉凡展、賽、教、論、審、藏無不深度參與,累積多年具體實務經驗,體大思精心閑手敏,所呈現的穩健平易作風。
甫自連任的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卸任的蔡先生,在學生時代便喜愛詩詞、國樂、國術及書法,因外甥張建富學書於臺灣大老曹秋圃先生,故留意各體筆法, 遵循二王古典路線打下深厚基礎,楷書從顏體入手,於二王聖教序、十七帖用功最勤,旁及柳、歐、褚各體及篆、隸,喜愛王羲之、趙孟頫、王覺思、祝枝山行草, 在學校畢業前已涉獵各體,其中對二王行草最為用心。蔡先生七○年代廣泛閱讀藝術史、現代藝術論著,古典、前衛並進,詩詞書畫兼攻,除向黃篤生、陳其銓問學 書理外,也研讀西方藝術論述,接觸日本前衛書道,搜集西方抽象表現主義、五月、東方畫會等前衛繪畫團體的資料、圖冊,受到東西方畫家的書法抽象實驗影響, 進而思索書法如何現代化的課題。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書法同好張建富、徐永進、廖燦誠、陳明貴、連德森……等人時而互相觀摩瘋狂創作,時而標新立異群聚論 戰。由於充滿理想,又兼有書法功底,無不以仰齊頭而並足、騁驥騄於千里,意氣風發地組成鐵硯會、墨潮會、現代書藝盟,與陳勤、郭少宗、吳瑪悧、程觀儉等畫 家、藝評家切磋,竟激盪出結合書法與現代藝術的現代書藝。八○年代「鐵硯會書藝五部展」、九○年代「墨潮會書藝展」都轟轟烈烈地對書壇造成很大的衝擊與影 響。身為墨潮成員的蔡先生對墨潮會的實力、膽識,有前瞻性的肯定。1989年以後與張建富、陳明貴等人組團訪問大陸九大名城,並與中國書法家協會、書畫 院、大學及各地區書家舉行學術研討、創作交流,開拓視野,並搭起聯繫管道。
長期臨碑摹帖,浸淫於書法線條之美,並鍾情於現代書藝探索與書 法教育推廣之外,他對書法藝術的主體與周邊,有許多深刻的體會與觀察,他認為書法創作是文人涵詠筆墨之餘的表現形式之一,寫書法宜樂在輕鬆雅逸地玩、探討 與研習,是生活而不是職業,是遊戲而不是工作,因此可以終生樂在其中,如前輩書家漸翁王壯為深具靄然雅緻深沉雋永的書卷氣,薛平南、薛志揚兄弟承襲前輩風 範,自然溫文儒雅沉著優游。由於嚮往文人風游於藝的型態,所以蔡先生固然喜愛古典書法與現代書藝創作,更留意文房雅器之賞玩,生活空間之雅化,在生活中營 造文人風的生活體驗。居處山中幽雅庭園,線條簡潔的古典傢俱散發著淡淡的古樸韻味,開卷展讀滿室書香,泡一壺嘉慶年間淡雅青花的細緻,喝一盞乾隆時期散發 茗香的精巧,賞芙蓉石之晶瑩細膩溫潤渾透,摩挲端歙古硯的皮殼包漿,三五知己清談品茗,足享清歡,往來無白丁,交遊有詩友,文人的風雅就在其中了。